在阅读本文前,欢迎点个“关注”配资吧,方便交流与分享。下面是关于古代中国水上救助与免费渡船的通俗讲述——希望读起来顺畅又有趣。
引言
在现代,人们遇到水上紧急情况会想到拨打求助电话或等待救援组织,但其实中国古代早已有成熟的水上救援和公益渡船传统。义渡和“红船”就是两种长期为民免费服务的组织,救过无数生命,也体现了古人的慈善精神。
一、什么是义渡?——社区合力的免费渡船
义渡指的是不收钱、专门为过河行人提供交通的渡船。文学作品里常见义渡的描写,比如沈从文《边城》中翠翠的爷爷每天免费接送过河的人。史料显示,义渡最早有记载可追溯到宋代,到了清朝尤其是乾隆时期达到鼎盛,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(如宜昌、镇江、九江等地)。
为什么会有义渡?可以归结为四个原因:
1. 自然条件限制。南方江河湖泊密布、降雨多,许多地方交通受水文影响严重,急需渡运服务。
展开剩余82%2. 官办渡口不够普及。官方只在要道设渡,偏远或人多的地方往往无官渡,私人渡口价格高昂,遂出现义渡填补空白。
3. 造船技术发展。造船业进步让民间也能造出各种渡船,提供了硬件基础。
4. 民间慈善传统强烈。受儒释道影响,地方乡绅与有钱人常乐于捐资做公益,义渡正好符合这种慈善精神。
义渡的建立和运营需要人力、船只、码头和长期资金保障。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:官方拨款与民间募捐。虽然地方政府有时出资支持,但很多义渡项目依赖乡绅、商会或村民捐赠,甚至以田产、店铺入资,靠租金维持日常开销。渡产管理非常重要,涉及钱款、田产、船只、渡屋等资产的保管和运营,通常由地方有声望的人担任管理,保证义渡能长期稳定运行。
案例:瓜镇义渡总局(镇江)
镇江是长江重要口岸,历史上船运繁忙且危险。清朝咸丰年间,商人魏昌寿与几位同乡合资建造大船,1872年起在瓜洲—镇江一带免费渡人,成立了瓜镇义渡局。最初靠发起人垫付运营费,后来他们说服工商各业轮流认捐,并经地方批准从盐米行业抽税补贴。良好管理下,义渡局还用结余购买地产作为长期收益来源,保障了八十多年不断供的慈善事业。
二、红船:长江上的救生队伍
红船是涂成红色、专门用于水上救援的船只,主要负责营救遇险船只与落水人员。可以追溯到宋代,清代发展成熟,镇江一带尤为活跃。历史上官府和寺庙、乡绅都曾捐资购买红船,民间与官方合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救生网络。
红船出现的背景既是实际需要(水上事故频发),也带有宗教与道德动机:救人积德、行善得福。典型做法包括:地方官府设立救生船队、寺庙资助救生船、以及民间船家参与救援并以奖励金鼓励救人。康熙曾下令仿效民间做法建救生船,配备水手驻守江面;镇江的京口救生会更是设立赏金制度,并为被救者提供临时安置与照料。
经费方面,红船与义渡略有不同:救生船的资金更依赖政府拨款,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和关乎漕运安全的地区。不同地区的资金结构会有所差异:有的地区以官拨为主、民间补充;有的地方则以民间捐赠为主、政府补贴为辅。
救生船的管理主体分为三类:官办、民办、官督民办。纯民办较少见,多数救生组织有官府的支持或监管,以确保规范与长期性。红船的主要功能包括:
1. 紧急救援:巡逻江面,遇险立即救助沉船或落水者;
2. 打捞与收殓:打捞遇难者遗体与漂浮货物,并负责收殓或安葬;
3. 护漕护运:在漕运或重要运输过程中提供护送与紧急援助;
4. 兼营载客(个别):部分救生船在平时也承担载客或运货任务,以提高使用率。
结语:古代慈善与今天的启示
今天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在蓬勃发展,但真正的慈善不仅仅是捐多少钱、给多少物资,关键在于无私付出与服务民众的恒心。古代的义渡与红船正是这种精神的早期体现:民间与官方合力、长期制度化地保障公众安全与出行便利。了解这些传统,不但让我们懂得历史,更能把那份“救人于危难、乐善好施”的精神延续下去,而不必盲目照搬外来模式。
参考资料(节选)
《清实录》《江西地方志》《两淮盐法志》《明代渡口述略》
发布于:天津市富利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