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开学前夕,新生家访是学校一项传统工作。正值暑期家访,有些家长主动提出,不希望老师上门来家里家访。家访一定要去家里吗?面对家长婉拒老师上门家访,该怎么办?
【受访家庭,缘何婉拒老师“上门”】
每年新生家访,总有一部分家长委婉地提出,希望和老师约在某个咖啡馆家访,甚至还有个别家长明确表示,不要老师来家里。沪上一所公办小学的班主任告诉记者,今年新生家访中,有位家长明确表示,不希望老师来家里,可以通过电话联系。
近年来,类似婉拒老师上门家访的情况越来越多见。随着社会对个人隐私的重视,家访的边界感问题引发了热议。
记者调查发现,在现代家庭中,部分家长不倾向老师上门家访,原因不外乎几点。一方面,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多元化,学生家庭中出现单亲、重组,或者家有大病重病化疗老人、住房条件困难等各种现象,时有所见,令一部分家长感到老师上门家访很不方便。另一方面,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,电话、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成为日常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。有些家长认为,现在通信方式便捷,有时候一个电话、一条微信也能解决问题,何必大热天跑一趟呢?
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说,如今家庭亲友聚会,也不一定去家里,常常约在外面。现在的年轻家长,尤其是90后家长,对个人隐私比较注重,不希望老师打扰。
【老师家访,家长为何“有压力”】
老师家访,为何会被“拒之门外”?记者发现,家长们认为,家访的初衷是好的,但有时难免感到“有压力”。
为了迎接老师家访,有的家长提前准备,除了最基本的打扫房间,还要布置环境,希望给老师留下好印象,比如:书橱里放什么书,要特别考虑,营造出注重家庭教育的温馨氛围。女儿读小学的朱女士说,老师比约定的时间提早到了,自己还在匆忙打扫,很尴尬。还有家长说,考虑到天气炎热,准备了饮料,但老师不喝,可能学校有规定,老师自带了矿泉水。为了向老师全面展示孩子成长情况,个别家长在孩子“幼升小”时还做了PPT,展示孩子成长经历和个人特长。
“今年新生家访中,确实有个别家长提出,不愿意老师来家里家访。如果有些年轻老师缺乏经验,只是以‘这是学校的工作要求’简单回复,难免让家长感到生硬,在家校关系建立之初,很容易产生隔阂。”曹杨第二中学附属实验中学政教主任周世亿说,遇到这种情况,我们会提醒班主任老师不要“硬刚”。老师可以与家长先电话沟通,让家长明白,老师上门家访是抱着关心孩子的暑期生活、指导家庭做好“小初衔接”的目的,而不是来看家庭条件的,不要让家长有压力。同时,在家访过程中股票配资怎么个流程,对学生隐私给予保护。
【家访形式,能否更丰富多元】
冒着酷暑,一家家上门家访有必要吗?家访的形式,能否更丰富多元?
有些家长主动向老师建议了家访形式,比如:家访选择到家里、或是哪个空间,由家长来定,这也是尊重学生家庭意愿和隐私的体现。也有家长建议,可以采用电话家访、视频家访等多种形式。还有家长提议,与其让家长左右为难,不如请家长和学生提前来学校与老师见面交流,灵活机动的家访方式,未尝不可。
“新生家访,首当其冲的就是师生建立情感的连接。家访的目的不是老师一定要到学生家里看看房子有多大、家庭条件好不好,更重在老师和孩子监护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。在家访过程中,只有教师进入到真实的学生家庭,通过面对面交流互动,才能真正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、家庭的养育方式、家长的教育期待等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,从而开展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。”普陀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、德育特级教师王萍说,遇到家长推拒家访时,教师首先要判断原因,尽可能打消顾虑,耐心解释家访的目的和家访的重要性。
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的《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》明确指出,学校领导要带头开展家访,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家访,鼓励科任教师有针对性开展家访。《上海市中小学生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》提出,导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,每学年至少进行1次家访。
如何让家访既规范,又能被家长接受?今年暑假前,普陀区下发给全区中小学校的《上海市普陀区教师家访指南》明确,对于坚持推拒老师上门家访的家长,导师可满足其特殊的“需求”,如:约在公共场合见面、先电话沟通。同时,对该学生开展重点关注,积极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。更重要的是,等家长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感后,再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家访。
在家访过程中,老师通过对话或观察,了解学生的作息、兴趣、特长、交友等居家表现,首次接触时,不直接询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业成绩、有哪些不足,减少家长和学生因学业引发的紧张焦虑情绪,避免直接过问隐私内容。只有老师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,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一个关心自己的人,值得分享兴趣爱好和内心想法,让学生对校园生活充满期待,家长把孩子交到这样的老师手里,心里才踏实。
富利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