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1日至7月7日,长沙医学院“青春映像”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深入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花瑶古寨,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哇山歌、花瑶挑花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讨僚皈”,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调研活动。此次活动旨在通过青年学子的视角正规股票配资,探寻花瑶传统文化破圈新生的路径,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,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。
呜哇山歌:一声“呜哇”顶三分力,唱响梯田增收曲
“我们花瑶人民没有自己的文字,但有着自己的语言,因此呜哇山歌靠得都是祖辈口口相传。”花瑶呜哇山歌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作为虎形山瑶族乡草原村的村支书,同时也是呜哇山歌的传承人,陈乾娥缓缓讲述了呜哇山歌作为瑶族“文化芯片”的珍贵价值。
她往竹椅上靠了靠,回忆道:“呜哇山歌最早是先民们在田里面耕种时喊出来的。那时候没有机器,全靠人力,总得有个调子统一力气吧?‘呜哇’一声喊出来,浑身的劲就都聚到一块儿了,沉默着干要一整天的活,半天就能完成。”
展开剩余85%为了展示呜哇山歌作为“民歌活化石”的魅力,陈乾娥现场进行了展示了一个高亢的真假声转换片段,这让采访的学生们心头一震,山风好像都跟着颤了颤——祖辈们在梯田里迸发出来的力量,现在正流淌进学子们的心田。这份源于土地的生产力密码,以及家族代代相传的使命(其父亦是传承人),让陈女士对呜哇山歌情有独钟,坚守几十年。
陈乾娥自豪地介绍道:改编过的山歌去参赛可是拿了金奖。她殷切希望呜哇山歌可以由此走向更大的舞台,乃至走向全世界。但她又惋惜道:“呜哇山歌以前是劳动号子,现在想搬上舞台当节目,却没人知道怎么改才既保原味又能出彩,凭借我们的学识不知道如何去添加配乐、对调子进行改腔。更揪心的是,原汁原味的唱法藏着太多门道:‘真假声要像山间云雾一样无缝切换,现存的14个古韵脚得练到十分熟,年轻人想学,往往练到嗓子发哑就打了退堂鼓。’”呜哇山歌,这曾经响彻梯田的生命之歌,正面临“人亡艺绝”的寂静危机。
花瑶挑花:一根银针绣山河,百岁纹样盼“新绣娘”
花瑶挑花同样是花瑶文化的瑰宝,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2018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。花瑶妇女们无需描样,全凭心灵手巧,在布上挑绣出精美图案,每一件作品,都是花瑶人民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的结晶。
在采访现场,传承人沈燕希女士向学子们展示了多件挑花作品,“这些图案都是祖辈传下来的,一针一线都有讲究,不仅好看,还藏着我们花瑶的历史和故事。”
但是花瑶挑花的传承同样面临挑战。据隆回县非遗中心2022年普查,掌握全套古法染色与108种纹样叙事能力的传承人仅存18人,平均年龄67.8岁,“年轻人出去打工了,学这个要好几年功夫,坐不住啊。” 沈燕希的叹息道出了残酷现实:技艺传承的漫长周期与快速城镇化的浪潮,正让这本“指尖史书”面临无人续写的困境。那根穿梭千年的银针,亟待新的、年轻的手将它稳稳接住。
讨僚皈节:三天盛会聚人气,如何把热闹变“热钱”
讨僚皈节是花瑶最隆重的传统节日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每年农历七月初二至初四,花瑶同胞都会身着盛装,欢聚一堂,通过对歌、跳舞等活动,庆祝丰收、祈求平安。节日期间,还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,传承着花瑶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。
当地村民自豪介绍道:“讨僚皈节不仅是花瑶人的盛会,更是展示花瑶文化的重要窗口,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感受花瑶的独特魅力,这是我们文化的‘活招牌’!”然而,当地村支书步楚叱在面对长沙医学院调研团的采访却眉头紧锁:“热闹是热闹,可钱没留在寨子里。”这个省级非遗节日,正等着新的运营思路激活它的经济潜能。
数据显示了落差:讨僚皈节节日期间游客量能激增3倍,但当地民宿管理及经营模式单一,餐饮品类不全,很难吸引游客长驻。长沙医学院调研团在走访中发现,非遗资源与乡村旅游的配套缺口,像虎形山的悬崖一样明显。
“客人看完就走,钱都让外面来的商贩赚了。”步支书的无奈,指向非遗资源与乡村旅游产业配套间的巨大鸿沟。虎形山的悬崖壮美,但如何让游客心甘情愿留下来消费,让节日的“人气”真正转化为村民增收的“财气”?这个省级非遗节日,呼唤着全新的运营思维和产业赋能。
困境与突围: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和鸣
“如何为古老非遗注入时代活力,促进乡村的振兴”这一命题在长沙医学院“青春映像”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头脑风暴中,碰撞出诸多创新火花。他们提出可以结合本校的医学专业特色与现代思维,为呜哇山歌、花瑶挑花、讨僚皈节量身打造“破圈”方案,让传统与现代在碰撞中奏响和谐乐章。
花瑶非遗三重奏:探索古韵新生的传承之路
为呜哇山歌“调音”:用现代技法守古韵,借医学知识护“声脉”
针对呜哇山歌改编缺方法、传承遇“失声”的困境,实践团提出可以联动学校音乐爱好者与医学专业师生组建“山歌焕新小组”,梳理曲调核心特色,尝试在保留真假声转换、14个古韵脚等精髓的前提下,调整山歌配乐,制作适合短视频传播的片段,降低大众接受门槛。其次,可以发挥医学优势,邀请具备基础医学知识的学生整理“嗓音保护手册”,结合发声原理设计科学练声方法,帮助年轻学习者减少声带损伤,缓解“练到嗓子发哑就退缩”的问题。
给花瑶挑花“绣新”:搭线上平台拓销路,融健康理念创产品
面对花瑶挑花这门千年技艺传承难的困境上,那根曾绣出山河日月的银针,正盼着年轻的手掌接过它的温度,实践团计划以“产学研结合”破局:利用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,鼓励学生组建非遗创新团队,探索“花瑶非遗+”模式,研究花瑶非遗与医学保健的结合点,结合康复治疗专业知识,设计“挑花养生课”——挑花需专注与精细动作,可作为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康复辅助活动,让传统技艺与康复治疗领域跨界融合,赋予老手艺新价值与活力。
让讨僚皈节“聚财”:补旅游配套短板,建“非遗+健康”体验链
在针对民宿管理经验不足、餐饮品类有限、游客多“看完就走”、收益难留本地等问题上,实践团聚焦“体验式节庆”建设:先调研整合古寨民宿、餐饮资源,再联合村委制作含医疗点、休息区的“便民指南”手绘地图,解决基础服务痛点;提出建议让村民结合当地食材与营养学知识,推出“花瑶特色养生餐”。在未来,实践团将尝试在节庆中增设呜哇山歌互动、挑花体验等环节,让游客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,愿意停留、乐于消费,让节日热闹真正转化为乡村增收动力。
青春赋能:高校学子的非遗使命与乡村振兴担当
“年轻人的脚印,能踩出山路,也能踩出富路。”在这些学子的梦里面勾画着这样一幅画面,几个年轻媳妇在晒谷场练习挑花,她们的孩子捧着手机,跟着呜哇山歌咿呀学唱。虎形山的风里,不仅有千年非遗的余韵,更有乡村振兴的新声——那是青春与土地碰撞的和弦,是文化根脉扎进时代土壤的拔节声。这场与花瑶古寨的约定,正以青春笔触续写新篇。
此次花瑶古寨的调研活动,不仅让学子们近距离感受到了花瑶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,更激发了他们对非遗传承的责任感、使命感以及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情。他们用实践行动证明,青年参与非遗传承,不光光是“锦上添花”,更是以现代思维唤醒文化基因的关键行动——推动非遗从“被保护”走向“被活用”,从静态的“文化符号”蜕变为动态的“发展动能”。
学子们纷纷表示,将以此次采访为契机,持续关注花瑶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这场连接古今的对话,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为非遗传承注入了一股新鲜的、充满力量的青春力量,也为乡村振兴探索着新的路径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花瑶非遗文化定能在新时代的土壤里,扎下更深的根,绽放更绚烂的花,为这片土地的振兴,谱写一曲既有古老回响、又有青春强音的时代和弦。这场始于盛夏的探索,正孕育着无限可能。山歌不会绝,挑花必有后,乡村振兴的路上,青春与非遗的故事,刚刚启程。
文/汪雅惠 杨博文 向璐璐
图/湘大外院赴崇木凼村暑期实践团 长沙医学院“青春映像”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
文字编辑/武琦轩 朱新宇
审核/尚蕾正规股票配资
发布于:湖南省富利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